贞丰县新闻门户网站
首页  > 首页轮播图片新闻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对门山村——铜鼓声声 茶香悠悠

2024-09-07 12:21   来源:贞丰在线   阅读量:

图片



 

贵州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各类特色村落分布点多面广、类型丰富多彩。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牵头的“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全省行政村村史村事。
 
即日起,贞丰融媒推出【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专栏,围绕“村村有历史、寨寨有故事”目标,通过图文和影像展现,对全县146个行政村村史村事进行报道,深入挖掘贞丰乡村深厚历史和生动故事,让村落留下记忆,让乡愁留下印迹,展示山乡巨变,记录乡村文化。

 


 

“对门山”,布依语意为“坛陶”,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有“世外桃源”之意。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国土面积6.2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寨,共615户288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43%,该村主要以茶叶为主要产业。
 

图片

 

对门山村是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寨,相传,最早来到对门山村的有杨、余、袁、宋、王、陶、张、梁八个姓氏。据余姓族人介绍,他们原是蒙古族,为成吉思汗的后裔,来到对门山村后,周围居住的都是布依族,于是由蒙古族转为布依族,也将铁姓改为余姓。

在对门山村,有一座大约130年历史的铜鼓馆,原是余氏三户人家的老宅,2015年,当地通过对余氏老宅进行修葺后成为传承铜鼓文化的场所。铜鼓馆门口制有木质观景平台,屋内保留原布依族杆栏式建筑的砖木结构。大厅内,神龛的左边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神龛右边挂有余氏族规和家训,族规的上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展示牌。
 

图片

 

“以前的铜鼓作为战鼓,我家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来到这个地方,把铜鼓带过来,根据地方的习俗,变成了布依族,铜鼓在这个地方作为祭祀用,听我伯父说喜事也在用,自从我们记事以后,我伯父教我铜鼓十二调,十二个月每个月的演奏都不一样。”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余雁伟说。 
 

图片

 

对门山村的古树是村里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还承载着村民们的情感与文化信仰,这些古朴树、蒙子树和蓝椗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成为了村民心中的神树,大家经常都会去古树下上香祈福。
“对门山村有古树,蒙子树、朴树、蓝椗树,树龄有200多年的时间,人们为什么会去祭拜它?保佑寨子的平安,都分布在寨子的周围和树林里面,炎热的夏天,人们还在树下乘凉,很舒服。”对门山村村学华说。 
 

图片

 

对门山村是一个古朴的布依族村寨,种茶历史悠久。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农户自主管护,积极推广种植白茶、黄金芽等茶叶品种,同时引进茶企入驻,有效解决茶叶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问题,全村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500亩,70%以上的农户都种上了高效益的茶叶。

图片

 

“对门山的茶叶历史很悠久,我现在都62岁了,我七八岁的时候看到他们开始种植茶叶,还是集体的时候,我们是用油茶树来改良种植,经济价值比种庄稼好。从1976年以后,我们村都发展种茶叶,现在的茶叶产量相当高,经济价值也高,老茶树的茶青都卖到25元到30元一斤,新种植的白茶卖到120元一斤。”张学华说。 
 

图片

 

山乡巨变,对门山村实现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超千万、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超百万、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三超大关”。
 

图片

 
对门山村铜鼓十二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获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16年,获评“农村综合文化中心示范点”;2017年11月,获评“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获评“贵州省旅游村寨——标准级”;2020年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2021年获评“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州委、州政府确定为“黔西南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如今的对门山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治理有效,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记  者:石   文

一   审:袁   敏   娄昌萍

二   审:吴   安

终   审:臧绍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