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台消息 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茶马古道,位于贞丰县平街乡,当年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近年来,贞丰县借助作为全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这个契机,挖掘茶马古道商贸文化,对现存较好的古道进行修缮和保护,助推贞丰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
在贞丰县平街乡营盘村庆门丫口,一条蜿蜒的古驿道盘旋在山间,青石铺就的驿道上,清晰的马蹄印见证了600多年来古道上商贸的兴衰与繁荣。
贞丰县茶马古道遗址自平街乡营盘村庆门丫口起至花江铁索桥止,全长约16公里,宽1.8米,原为贞丰通往安顺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清嘉庆六至十八年(1801—1813)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维修。花江沿岸分布有大量的摩崖石刻、造像、岩画,为古道凭添了不少生机。
如今在贞丰茶马古道上,偶尔还能看见当地村民牵着马,驮运货物从这里经过。这条通往省城的“官马大道”,曾经商旅往来不绝,骡马驮运不断,马帮是当时活跃在驿道上的主角。
平街乡村民程孔亮说:“一般是十一匹马是一个马帮,十匹马是用来驮货物的,其中剩下的一匹是老板骑的,他还要雇佣两个人来照顾马匹。”
这些马帮,从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把布匹、盐等货物运送过来,再把云南的茶叶和贵州沿线的土特产带回去。马帮的来往,是当时商贸文化的主要体现。
村民程孔亮说:“‘吆马哥,吆马郎,上驮盐巴下驮糖。’(商人们)由安顺驮盐巴过来,由这边驮糖下去。两样主要商品,底下上来的除了盐巴外实际还有布匹、洋纱这些。上面就是些土特产,茶叶啊、油啊,包括桐油、菜油,还有贞丰的核桃。”
据当地年长的老人介绍,多年前,这条古驿道非常热闹,不但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当地人也在驿道上搭棚卖茶、卖些汤圆和各种充饥的食物给过往行人。马帮驮运货物经过这里,便会停下来歇脚、住宿,第二天才又继续上路,前往兴义或者贵阳方向。
平街乡村民谭国民说:“一天有两三帮马帮,四帮五帮六帮都有,两三百匹马。”
平街乡村民梁绍清说:“因为茶马古道,上十五里、下十五里,基本上商人都从这里过,驮的驮茶叶,驮的驮盐巴,是必经之路,所以在庆门丫口,有几家人在那里专门卖茶,卖汤圆。”
平街乡78岁老人程孔亮说:“开马店,主要用来接待马帮,那时候住的人不开钱,收一点点,马是以10匹马算,一匹马收多少钱,其中空的老板骑的那匹马也不收钱。开店的人都要赚马帮的钱,另外还有开店,要别人挑水,要人割马草,周围的人也可以帮(店家)服务。”
五湖四海的商客长期往返于古道,不但为当地带来了商机,同时也将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到本地,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村民程孔亮说:“由于有这个路(茶马古道)之后,上下群众方便,做生意往来的交通也方便了,所以对地方来讲无论是经济、文化都还是有很大的提升。”
平街乡花江村支书梁绍宇说:“我们现在为哪样要保护它,为了传承文化。”
2013年,贞丰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省40个茶马古道文物点之一。近年来,贞丰县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对茶马古道古进行修缮、保护,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县文管所所长李文鑫说:“我们在当地聘请了专门的文保员,对它进行管理,县政府公布了它的保护范围和建设地带,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树立了保护标志碑,下一步我们将对文物进行立项,申请国家文物局的专项保护资金,进行修缮及其保护工作。”
借助全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契机,贞丰县平街乡计划启动保护措施,围绕茶马古道路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挖掘、搜集和整理茶马古道文化,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茶马古道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助推贞丰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
平街乡党委书记宋伯兴说:“茶马古道,见证了平街在古代的时候商贸这一块非常重要,我们计划,启动对茶马古道这一条路段进行保护性的修缮,来打造古商贸文化,融入到全县民族文化扶贫旅游实验区的建设里面去。” (记者 许振盘 向 丽 湛莹莹 报道)
责任编辑:袁敏 曹艳 审稿:毛如远 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