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各类特色村落分布点多面广、类型丰富多彩。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牵头的“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全省行政村村史村事。
贞丰融媒推出【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专栏,围绕“村村有历史、寨寨有故事”目标,通过图文和影像展现,对全县146个行政村村史村事进行报道,深入挖掘贞丰乡村深厚历史和生动故事,让村落留下记忆,让乡愁留下印迹,展示山乡巨变,记录乡村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花江村。
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坐落于北盘江畔,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布依古寨,这里流传着红军长征在贞丰留下的感人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不灭的红色光芒。
花江村国土面积13平方公里,全村681户3259人,现有北盘江大峡谷小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古驿道、李晓炎故居等历史遗迹。
距花江村3公里处的北盘江上有一险要关隘——花江铁索桥,记录着一段红色记忆。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挺进贞丰进入黔西南时,为了封锁铁索桥以迟滞关岭、安顺之线敌人,使红军顺利渡江通过贞丰、兴仁,红三军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率该团主力,在成功抢渡坝草渡口后,迅速向平街进军,4月18日占领平街,并率第二营和团侦察排迅速向铁索桥进发,在打败营盘守敌后,直下铁索桥,连续夺取箐门口和七块碑一线阵地,敌军退守铁索桥桥头。红军与敌军两垒对峙了一个白天两个整夜,从而使主力部队顺利渡过北盘江,继续向西行进。80多年过去,红军在花江留下的战斗足迹,和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里是花江铁索桥红军阻击战遗址陈列馆,主要展陈五个内容,第一个部分是给大家交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第二个部分就是陈列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红军长征在贞丰境内发生的故事:1935年4月,张爱萍将军率领红三军团十一团主力作为先遣部队抵达了平街乡,在花江铁索桥展开了一场阻击战,于是有了这么一段红色印记。”花江铁索桥红军阻击战遗址陈列馆解说员廖凉敏说。
如今的花江村,桥仍然是响亮的名片。正在修建的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屹立在山崖之巅,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建成后不仅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更将成为新的山区峡谷世界第一高桥。作为贵州省桥旅融合示范性项目工程,花江峡谷大桥将通过建设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进一步激发山地旅游消费潜力。从人背马驮到高速纵横,从红军长征的连心桥到承载山乡巨变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村正以自己对“桥”的独到见解,续写着新征程上的发展之“路”。
“花江村依托桥旅融合发展新机遇,大力推动旅游发展,进一步在桥上做足文章,把研学、文体、博物馆进行融合,不断拓展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让更多的旅客感受花江独特的魅力。”平街乡花江村常务干部唐银。
近年来,花江村在山川峡谷、民族文化与乡村建设发展中寻找突破口,先后实施以红色文化走廊、花江铁索桥红军阻击战遗址陈列馆、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内容为主体的花江铁索桥红军长征阻击战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桥旅融合”等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每逢节假日,“赏花江、听研学、看高桥”已成为众多游客、研学团队打卡的首选地。
“领略了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群,还体验到了花江村独有的布依风情,通过这样的红色研学活动,小花江成为一个研学的热门目的地。”贵阳游客刘玉高说。
花江村借助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建设契机,将“红色韵”“乡村味”与“现代桥”相融合,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实践路径,长征精神激励着这片红色热土在传承中加快发展,引领更多人跟随革命前辈的红色足迹,奋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花江村也先后荣获全国最美村镇“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奖、小红花乡村振兴实践优秀案例、黔西南州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第四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记 者:唐华莉
一 审:袁 敏 娄昌萍
二 审:吴 安
终 审:臧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