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赋予了他沉稳的性格,他虽个头不高,却性格坚毅,用20年时间走遍贞丰的山山水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上苦苦探索、辛勤耕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就是贞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毛天松。
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的毛天松,是贞丰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从小在布依村寨里长大,对布依文化有着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2003年,他开始着手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潜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申报和研究工作。
“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存续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非遗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消逝,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申报保护、传承发展、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贞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毛天松说。
为了摸清全县“非遗家底”,毛天松勇挑重担,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和记录工作,足迹踏遍全县17个乡镇(街道)的村村寨寨,挖掘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申报工作中,他牵头组织完成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采集整理任务。同时,翻阅书籍、查看历史文献、收集相关资料,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成功申报了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24项省级非遗名录、54项州级非遗名录、68项县级非遗名录,初步建立了贞丰县的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贞丰县也凭借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入选“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毛天松对对门山铜鼓文化,确实是关心得比较周到,一个月都会来好多次,经常关心铜鼓的传承问题。我作为省级传承人,必须把‘铜鼓十二调’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使铜鼓传承后继有人,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铜鼓十二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余雁伟说。
多年来,毛天松努力专研业务,潜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撰写并发表了《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路探索》等研究论文和调研文章20余篇,编辑出版了《璀璨文化·非遗贞丰》《文化贞丰》等非遗普及读物。20年时间里,毛天松组织编制了《贵州省贞丰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提纲》,贞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为贞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毛天松同志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为贞丰的文化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非遗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贞丰县文化馆负责人欧鸥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付出的背后,是骄人的成绩。2015年,毛天松受聘担任“贞丰县‘道德讲堂’德师”,2017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2021年11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下一步,我将继续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在非遗挖掘整理、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力争使我县非遗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做一名合格的非遗保护文化人。”毛天松说。
记者 刘尚春 朱文三 报道
责编:袁 敏 谢朝娟
一审:吴 安 刘尚春
二审:臧绍敏
终审:徐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