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民族和谐社会的宝贵人文资源。贞丰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将用镜头记录历史,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多彩,带您一起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种类、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也展示出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贞丰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历史悠久,银饰种类丰富多样,锻造技艺十分复杂,清代从黔东南黄平县等地传入,沿袭清代式样,又吸收了本地汉族铜器工艺,流传至今。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区域还有脚饰。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苗族民间传统技艺,饰件主要包括项圈、泡花手圈、空心手圈、戒指、大耳环、插片、银链、蝴蝶耳环等,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
苗族银饰加工,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或编织成型。锻造技艺需经过铸炼、捶打、錾刻、吹烧、编结、焊接、洗涤等工序。
苗族银饰锻造工艺流程复杂,一件银饰成品需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每逢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苗族同胞都要佩戴银饰,以多为美。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不少苗族同胞在女儿年幼时就开始打造银饰,逐年积累,存放于专门的木箱珍藏。待女儿成年,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才会用银饰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
“你看它这里的形状是蝴蝶,它象征着我们的苗族。在我身上所有的银饰中,项圈是最主要的,不管是它的图形还是形状都是各种各样的,它的制作工艺要求是非常高的。”贞丰县永丰街道纳马村村民杨贞秀说。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均为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一般在家庭内部传承,全靠师徒相传, 手艺极少外传,原有艺人大都已年长,掌握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人才越来越少,亟待给予保护。2019年,贞丰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银饰锻造工艺是老一辈经过很多苦、很多累,才学到的手工技术,我作为一个州级传承人,更是要把它传承下去,一代传一代,永远不能让它失传。”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州级传承人杨仕权说。
记 者:刘尚春 通讯员 毛天松
一 审:袁 敏 谢朝娟
二 审:姜佳琪
终 审:臧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