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民族和谐社会的宝贵人文资源。贞丰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将用镜头记录历史,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多彩,带您一起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蓝靛染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印染工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蓝靛染发展成蓝靛染工艺技法,染出的青、蓝等色,是布依族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靛染工艺操作记载。
北盘江流域沿岸的贞丰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蓝靛染是一种传承久远的民族手工染制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及母女传承方式沿袭至今。从制靛到染布、上浆的整个染制过程,仍保持传统的手工工艺,且每道工序及染制器具都遵循传统方法。
作为布依族服饰布料的色彩染制技艺之一,蓝靛染属于服饰文化古老传统染布工艺中极为独特的一种。它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染制工艺,源于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和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贞丰布依族蓝靛染制作工艺,主要有制靛、漂白和染布:
制靛:蓝靛是用蓝靛草的叶子或茎等在池塘里浸泡大约一周左右,然后捞出浸泡成熟的叶渣后,加入适量的石灰水,再用木齿耙不停地搅动,让蓝靛水与石灰调匀,水面出现紫红泡沫,经过加工沉淀而成蓝靛,它是布依族靛染的主原料。染布前,须加水和白酒等制成蓝靛水,将白布在蓝靛水中浸泡染制,就可染制裁剪布依族服装的布料。
漂白:是通过早晨的阳光和露水进行漂白,布依族妇女在每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把布料拿到田边地角进行晾晒,等到中午12点钟露水消失以后,再把布料收起来,拿到河边去清洗,清洗了再晾晒。第二天又重复进行,如此重复七八天以后漂白工序才算完成。
染布:是以蓝靛作染料,用自制土碱、米酒、石灰以及牛皮胶、涩梨树皮、红子刺皮等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蓝、深蓝、浅灰、深灰、靛青等色道。
染布分大缸染和小缸染。布依族人家各户自立的小染缸用于自染的青色布、青线等,其余颜色则由洗染专业户的大染缸染制。不论大缸染还是小缸染,都须经过浸染、上药、上浆等工序。
自古以来,贞丰布依族人民穿的服饰,均靠蓝靛染制而成,蓝靛染的布料色泽鲜艳,不易褪色。布依族蓝靛染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完全凭借手工操作,且靛染原料完全取材大自然,是布依族古老传统染布技术的活态再现,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布依族服饰布料颜色要经过蓝靛染多道工序染制而成,我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已基本上掌握了染布的技术。我们布依族姑娘去吃喜酒、赶集、‘浪哨’,都喜欢穿这种服饰,布依族姑娘结婚时穿的嫁衣,都是我们蓝靛染染制而成的。”贞丰县挽澜镇挽澜社区村民韦庆莉说。
2007年贞丰“布依族蓝靛染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从1980年开始向大哥和父辈学习蓝靛染制作技术,到1984年我就开始自己做,到现在已经做了40多年了,我要把蓝靛染技术传承给下一代,传给儿子、儿媳妇,子子孙孙永远的传承下去。”布依族蓝靛染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建雄说。
记 者:刘尚春 通讯员 毛天松
一 审:袁 敏 娄昌萍
二 审:姜佳琪
终 审:臧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