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新闻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资讯 > 推荐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兴农村——布依风情田园牧歌

2024-09-10 13:47   来源:贞丰在线   阅读量:

图片



 

贵州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各类特色村落分布点多面广、类型丰富多彩。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牵头的“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全省行政村村史村事。
 
即日起,贞丰融媒推出【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专栏,围绕“村村有历史、寨寨有故事”目标,通过图文和影像展现,对全县146个行政村村史村事进行报道,深入挖掘贞丰乡村深厚历史和生动故事,让村落留下记忆,让乡愁留下印迹,展示山乡巨变,记录乡村文化。

 


贞丰县挽澜镇兴农村,国土面积14.2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394户1762人,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汉族,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64%,苗族和汉族人口数占全村总人口36%,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

 

图片

 

 

兴农村原称板耐,板耐为布依语音译而来,意指长坡田地,后将板耐和坡齐生产小队合并为兴农大队,村级整合保留“兴农”二字,意为“振兴农业与农村”之意,兴农村自此得名。

 

兴农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村寨,相传,明朝洪武年间的宫廷乐师罗公柳、王京鸿参加调北征南进入贞丰,翻越长贡山脉来到坡齐寨,伐树建房、开田造地、繁衍后代,兴农的罗姓和王姓始祖由此而来。

 


 

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村寨,兴农村远近闻名的是祖传的唢呐,因祖上曾是明朝宫廷乐师,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唢呐乐曲,并以村为集体组织了唢呐队伍。唢呐是兴农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泉,无论是春耕秋收,还是庆典祭祀、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它。

 

图片

 

“唢呐是从明朝洪武年间带到我们坡齐布依古寨的,来到这边以后,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吹的调子有好几种调,喜事有喜事的调子,春耕有春耕的调子,秋季有庆丰收的调子。刚才我们吹的这个,就是庆祝大丰收的调子,它的旋律平和、喜庆。声音吹进来,要通过加气和手指的配合,声音就非常浑厚,春华秋实庆丰收,从这个声色里面表达出来。”兴农村村民王泽文说。

 

图片

 

兴农村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厚重,有传承久远的布依族纺纱织布、苗族织锦,绚丽多彩的布依族服饰、苗族服饰,更有独具特色的布依族花灯戏、布依族《摩经》等,其中,布依族花灯、布依族《摩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布依传统服饰从捻棉线开始,纺线、织布、靛染、裁剪、刺绣到成衣,均采用全手工制作,村里的布依族妇女都会织布染布。

 

图片

 

“我十多岁就开始学做衣服裤子,自己编布拿来做衣服裤子穿,帽子也是自己做的,我妈教我的,现在我教给我儿女,一代一代传下去。”兴农村村民王光蜜说。

 

图片

 

兴农村位于挽澜镇中部,蜿蜒的挽澜河穿境而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水稻优良品质,厚重的农耕文化赋予村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兴农村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水稻种植模式、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水稻种植从育苗到收割全过程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更加优美,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图片

 

我们兴农村当前发展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水稻1200亩、玉米500亩,采取‘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使村民增添了新身份,既是农民又是技术人员,为村民跟全村产业收入创造新模式、增加新路径。兴农村常务干部王云兵说。

 

图片

 

如今的兴农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千亩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村寨民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田园画卷。2016年,兴农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22年,兴农村入选贵州“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记  者:罗   亮

一   审:袁   敏   杨   怡

二   审:吴   安

终   审:臧绍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