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新闻门户网站
首页  > 专栏 > 脱贫攻坚--大决战中的黔西南

贞丰挽澜兴农村:欲将文化搬出山 让传统技艺放光芒

2017-04-01 17:20   来源:贞丰在线   阅读量:
《决战脱贫 决胜小康》专栏贞丰挽澜兴农村:欲将文化搬出山 让传统技艺放光芒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贞丰县挽澜镇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搬出文化”的要求,通过摸排走访,梳理出整组搬迁群众中祖祖辈辈流 ...

《决战脱贫 决胜小康》专栏
贞丰挽澜兴农村:欲将文化搬出山 让传统技艺放光芒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贞丰县挽澜镇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搬出文化”的要求,通过摸排走访,梳理出整组搬迁群众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将搬迁和搬文化结合,让传统民族文化和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三月的挽澜,生机盎然,一片绿色,为了到兴农村探寻苗族同胞的传统文化,记者跟随挽澜镇工作人员乘车在颠簸泥泞的矿区路上冒雨前行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达到兴农村板耐三组。

 


  兴农村板耐三组山高坡陡,多年来,聚居在这里的苗族群众靠山吃山,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比较脆弱,被列为易地扶贫整组搬迁的自然小组。


  在农闲季节,村里的苗族妇女们聚集在一起,绣花纺线唱山歌,对易地扶贫搬迁,她们有自己的期待。


  兴农村板耐三组村民杨仕莱说:“搬到贞丰去,小娃娃他们好读书,生病感冒好找医院。”


  兴农村板耐三组村民潘建美说:“想去城里面方便小孙孙读书,做什么事都要方便点。”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苗绣巧夺天工。苗族妇女们手工制作的苗绣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她们大部分是从上一辈老人那里学到的手艺。今年80岁的杨之英老人是村里技艺高超的苗绣能手之一,她告诉记者,她想搬出大山,更想把自己的一手绝活传给下一代。


  兴农村板耐三组村民杨之英说:“如果叫我们搬进城,我是高兴的,娃娃也是高兴去的,他愿意学,我愿意教,牵我也会牵,编我也会编,随便做什么我都会做的,现在老了,哪个来学我都教他的,我不会谦虚的。”


  除了苗绣,村里不少村民还会木工和石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技艺开始失传。村民王国伦多年以来靠木工维持生计,他希望搬出大山,也将木匠手艺一起搬出去。

 


  兴农村板耐三组村民王国伦说:“我58年出生,现在有60了,学(木工手艺)20多年了,会做柜子,窗门壳。我想下去,下去医疗方便,我目前现在也老了,年纪高了眼睛不太好,如果那个愿意学,我愿意教。”


  搬出大山天地宽,就业路也更宽,这是村民鲍仲香的感叹,他的石匠活通过搬迁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兴农村板耐三组村民鲍仲香说:“在这些地方没有什么活做,建筑方面各方面也很少,得搬肯定想搬,这些条件不好,这些太边远了,加上娃娃读书,或者看点病不方便。”


  兴农村辖六个村民小组416户1940人,其中板耐三、四两个小组整组搬迁,共73户319人。


  兴农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恒说:“在他们搬迁之前,因为他们苗族自己懂得手工艺,第一首先他们就能够有刺绣,第二,在文化这块,他们有板凳舞,第三,男工这块,有些同志有的能够搞建筑。他们能够搬出去让能够给他们成立一个队伍,首先第一要让他们文化、遗产给他们能够传承下去,以后不能失传,第二,能够有体力劳动的,比如向他们能够有队伍在搞建筑,我们要给他们成立一个建筑队伍,使他们生活能够在城里生存下去。”



  挽澜镇国土面积91.4平方公里,全镇共7个村,1个社区1个居委会,总人口20072人,其中涉及易地扶贫搬迁整体搬迁的有板光村、兴农村、纳坎村三个村,整体搬迁434户,总人口1907人,零星搬迁145户,633人,如何将搬迁工作搬到群众的心坎上,是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


  挽澜镇宣传委员雷旭说:“针对易地扶贫搬迁这项工作,我们挽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从这项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多次组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深入群众开展动员宣传工作,州委提出“七个搬出”中的搬出文化这块,也是我们地方党委政府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我们走访下来,这几个村都是以布依族、苗族为主,这几个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比如说,兴农的布依花灯,刺绣还有舞狮,这些都是这两个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现在我们正在围绕布依花灯这块向州里、省里申报非遗,争取纳入非遗名录。结合贞丰发展大山地旅游,组织一支精湛的演出队,通过请专业人士对他们专业培训后,引导他们到景区景点去工作,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还可以传承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记者 王聂 向丽 报道)

友情链接